中国围棋的传统风格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围棋创始干中国,但自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衰落,反不及日本的盛行了。这一现象,在解放之后,才开始有所转变。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相信在不久将来、可以追得上日本的水平。   近代的日本围棋,在布局方面有很大贡献。但中国围棋却有个至今优良的传统,那就是“阻杀力”特强。有人认为,假如日本今日的九段,如坂田、藤泽等人,和我国清初的高手范西屏、施襄夏等人对局,在布局方面,他们可能占优,中局扭杀则一定是范、施占胜,结果胜负如何,恐怕还是难以断定。   看中国的围棋古谱也比看近代日本的棋谱“过瘾”。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围棋名手的传统作风都是不大拘泥于胜负,在对局时总是竭尽心智,着着迫紧,步步争先,“初盘”(等于中国象棋术语“开局”)就展开激烈战斗,直至终局。双方“搏杀”之烈,在日本高手对局中是比较少见的。   我国清初几个大国手,如黄龙士、徐星友,范西屏、施襄夏等人,在紧要的对杀关头,可以算到四十着以后。但由于双万都过于凶猛,不愿避重就轻,舍难求易,所以在双方拼命争持之下,大国手有时也不免弄到大败。据我个人的意见.对杀时算路的精确,清初高手强于日本现代高手,但转换战术的奥妙,则是日本的现代高手高明。   日本的围棋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尤其是在唐代,日本派遣许多留学生、“学问僧”来华,从各方面学习中国文化,围棋也是其中之一。   但日本围棋虽是以中国为师,到了德川幕府时期(一六零三至一八六七年),棋风的发展已与中国不同。日本棋手认为,下棋的最高要求便是取胜,只要能胜,不论什么下法都好。日本的几个棋圣,如秀策、秀荣,都可以代表这个精神。他们下棋时稳扎稳打,每一子都尽可能下“本手”(围棋术语,相当于中国象棋的“官着”),不无故挑起危险和复杂的战斗。所以往往胜负之数甚微,一般都在二三子左右。这个战略观念可说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讲究谨慎、细微。日本现代围棋理论家岛村俊宏九段有句名言道:“棋者,忍之道也。”充分说明了这种棋风。   日本现任本因坊坂田也是承继了他们本国传统的,每一局棋都着意求胜,以至缺乏创造性的新着,为他们本国的棋评家诟病。有一次他持黑棋胜了吴清源,但吴之大胆创立新着,却不能不令他衷心佩服,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的国手陈祖德也是承继了传统的。他战胜日本岩田九段那一局,在棋盘左边二角和边上下了三个黑棋,一看就是继承我国“扭杀”的传统。   中日围棋风格各有特点。弈虽小道,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化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好处呢。   (一九七三年八月)    围棋争说聂旋风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雕虫技,千古亦才难。     新拜龙江为上将,敢邀东国角中原,     勇斗本因坊。 《读卖新闻》标题   “危矣围棋日本,中国急迫!”这是(读卖新闻)报道今年中日围棋赛结果的标题。   何以会有这样标题,请看战绩:   今年中日棋赛一共举行七场,一、二两场在北京,中国均以四胜三负一和的成绩获得小胜。其他五场分别在上海、南京、广州、桂林、无锡举行,上海一战,中国以五比二胜,另一局成和。另外四场则是中国输了。   场数是四比三,日本胜一场。盘数则一共比赛了五十六盘,也是日本多胜七盘。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除了首都北京之外,中国各地的围棋以上海最高,北京上海这三战都是中国胜了。其他各场比赛,虽然也有今年前十名的和、国手参加,但去是和地方棋手混合出战的,实力较逊。二、个人成绩是中国聂卫平最好。成绩是四胜一负。日本除了代表团团长名誉本因坊高川秀格九段与他一胜一负比对成和之外,其他三位高手洼内秀知九段、市博郁郎八段、户泽昭宣七段都败在他的手下。 聂卫平崭露头角   聂卫平是今年初登围棋冠军宝座的黑龙江新棋手,“老冠军”陈祖德就是给他打下马的。《读卖新闻》称他为“聂旋风”,意思是指他像旋风一样横扫棋坛,日本高段棋手也在旋风之下失色了。   过去中日棋赛,个别对局,中国棋手虽然也有胜过日本九段的纪录,但个人冠军则从未得过,以每一场的比赛成绩来说,也未胜过一场。如今是七场中胜了三场,个人成绩也是中国最好,显见过去的形势是有所扭转了。   不过话说回来,《读卖新闻》的标题是表示了他们对中国围棋进步的重视,我们却不能因为今年取得较好的成绩,就认为已经和日本的水平业已接近了的。 赶日本仍须努力   因为这次友谊赛还不能作为两国围棋实力的检阅。中国固然是各地棋手水平参差不齐,日本也没有尽挑一流高手上阵,他们近况最佳的几位棋手都没有参加。   假如他们的人选是上届名人石田秀芳,今届名人大竹英雄,加上善取外势的武官正树,老将坂田荣男,和林海峰、大竹齐名的工藤纪夫等人,成绩一定好得多,个人成绩最佳的恐怕也不会是聂卫平了。个人的看法,中日的围棋水平,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今年获得较好的成绩作为起点,十年之内,当可有望赶上日本。   解放前中国围棋的水平和日本的距离是很大的,一般意见,认为中国最高棋手也不能超过日本五段(吴清源在日本习技,不能将他的水平当作中国棋手水平),故此日本棋院送给段祺瑞只是“名誉五段”,解放后送给陈毅的则是“名誉七段”。今昔对比,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年的成绩则应该说是飞跃的进步了。   王国维论词:“雕虫技,千古亦才难!”我于中国过去的围棋亦有同感。然何以过去人材寥落,而今则人材辈出耶?棋虽“小道”,是亦值得深思矣! 菲特级大师访华   附带一提,无独有偶,菲律宾国际象棋代表团十月下旬来华访问,赛事上月结束,个人成绩亦是以中国的戚惊萱(他是今年冠军)最佳。他与特级大师各胜一局,胜象棋大师四局,国际象棋的特级大师(Grand Master)东南亚只有一人,就是这次与他比对成和的菲律宾棋手。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八日) 聂旋风摇撼本因坊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四月樱花照眼明,     千年友谊结楸枰。【注一】     大地苍茫为相手,     高飞终越少微星。【注二】   注一:唐代日本数遣“学问僧”来华,围棋即所学科目之一,迄今约一千三百年矣。   注二:少微星为象征士大夫的星座,喻位尊有才之士,可比作拥有本因坊、名人一类荣衔的棋手。 三个记录   今年的中国围棋访日代表团,创造了三个纪录:   一、自有中日围棋友谊赛以来,中国队第一次以二十七胜十四负五和的比数,在总分上超过日本。   二、个人成绩,中国男女选手亦都破了过去与日本比赛的纪录。男子聂卫平六胜一负,女子孔祥明七战七胜。   三、聂卫平是第一位战胜日本现任本因坊的中国本国培养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棋手。 欲到蓬莱亦不难   “蓬莱宫阙路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日本的围棋虽然传自中国,但青出於蓝,冰寒于水,自十七世纪开始,围棋在日本的发展已是胜于中国,解放前中国棋手的最高水平,大概只能相当于日本的四段五段,要达到日本的最高水子,无殊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神山,蓬莱宫阙!水弱难负巨舟,况有逆风急浪。未有适合培养人材的土壤,追不上日本的围棋水平,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但也正是囿于成见,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中国的围棋要想追上日本,那是难之又难的事。去年中日棋赛,聂卫平胜洼内秀知九段,和日本名誉本因坊高川秀格,中国队也取得比起过去较好的成绩,我作了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敢期以十年。并断言聂卫平若是和日本近况最佳的顶尖儿高手较量,恐怕还是会败多胜少。如今事实证明,我已是大跌眼镜,难辞“陈郎堪笑妄谈兵”之诮了。 迎战聂卫平的日本高手   聂卫平去年一鸣惊人,日本棋界赐以“聂旋风”雅号,因此这次挑选出来迎战聂卫平的高手当真可说得是钢铁阵容。请看名单:五个九段:藤泽秀行、加田克司、桥本昌二、岩田达明、石田秀芳。一个八段:潮川良雄。一位业余高手:村上文祥。其中尤以藤泽和石田是当今日本顶尖儿的高手。   藤泽秀行是名人赛创办人(一九六二年,由他倡议《读卖新闻》举办),曾获第一届和第九届(一九七零年)名人之位,而日是现任的天元。(天元是日本棋院颁给大手合冠军的荣衔,今年新设。)大手合是日本棋院作为级别升降标准的大比赛,其近况之佳,可想而知。   这次唯一战胜聂卫平的日本棋手桥本昌二是一九七四年的十段(一种棋赛冠军的衔头,并非棋院所定的级别,地位不及名人和本因坊),当然亦非庸手,但还不能算是顶尖的高手。聂卫平能胜石田、藤泽而输给他,也可说是小小的意外了。 “人间电脑”石田秀芳   但最厉害的强敌还是有“人间电脑”之称的日本现任本因坊石田秀芳。   他是当今日本数一数二高手,把林海峰从“双冠棋王”打成“白衣棋士”的就是他。(林海峰一度兼得本因坊和名人,故称“双冠棋王”。后来这两大荣衔,都给石田夺去。)   本因坊和名人是地位相等的两大棋赛冠军,去年石田的名人衔头虽然给大竹英雄夺去(四比三险胜),但在本因坊卫冕战中则是他获胜利。(获挑战权的是坂田荣男,大竹在循环赛中被淘汰。)大竹是否能够将石田取而代之,还要多看两年。目前石田秀芳还是大多数人承认的第一高手。   日本棋界对石田的期望极高,这期望是超乎本因坊和名人的!他们希望石田不以获得这两大荣衔为满足,希望他能继承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围棋圣手吴清源!   日本近代棋手的缺点之一是把胜负看得太重,因此大都急功近利,墨守成规。但石田的棋风却比较接近吴清源,潇洒飘逸,常有“创意”,且“气魄”甚大。而计算形势的准确比起吴清源有过而无不及。 两大高手的决战   日本棋院以天元藤泽把头关,本因坊石田压阵,对聂卫平的重视亦可想见了。   四月十九日,双方第一高手的最后一战在东京的日本棋院展开。   序盘阶段,聂卫平在第十三手就弈出新手,他以加厚外势的战略不理挂角之子,逼使石田的一条边被夹成三文治形。下至四十一手,上方已有构成“大模样”的形势。《读卖新闻》围棋记者赞为“从所未见左上新型”。   中盘阶段,石田侵入上方敌阵求活,同时扩大自己右边的“模样”。聂卫平不理入侵敌骑,脱先压封敌方右翼,然后一个回马枪围剿入侵之敌。此时双方妙着叠出,尤以聂卫平的第四十三手,不假思索,下得恰到好处,被日本棋人赞为“真骨顶”。(真骨顶者,真功夫也。)   石田的棋风本来是最擅长把盘面的“散兵游勇”串成一串串明珠的,此时发挥所长,在敌方阵内三处做活,但聂卫平始终保持大腹空,把对方的三块活棋都压缩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聂一路抢先,骏马追风,饥鹰洒血,马不及旋,敌不及拒,胜势已成。石田使出“空投”诱着等等绝招,亦已难以挽回败局了。官子阶段,聂也下得很细致。结果是聂卫平持黑子,照日本棋院规定,贴还五目之后,实胜七目。一流高手对局,能胜七目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这局棋聂卫平始终领先,对弈时许多日本精锐棋士来棋院观战。终局覆盘,群相惊叹:“唉,这岂不是本因坊毫无还手之力么?” 良朋仍可作良师   聂卫干今年廿三岁,过去曾获中国少年围棋冠军,父亲是围棋裁判。他在中国最北的黑龙扛一处农场工作,极少与名手对局经验,能够得到的棋书也不多,但一有棋书到手,他几乎可以完全吸收,并且触类旁通,自创新招。   日本专业棋士都是在棋院受过严格训练出身的,和聂卫平的条件完全不同。因此有人觉得聂卫平的棋艺造诣难以理解。《读卖新闻》说,他是以大地为“相手”(日语“相手”为对象,对手之意),加上“天赋的棋才”,可说得是赞扬备至了。   但话说回来,这次中国虽然获胜,但主要是因为聂卫平和孔祥明胜的盘数太多,拉高了比分,平均水平,还是不及日本的。“不馁不骄求上进,良朋仍可作良师。”我们可千万不能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自满!   (一九七六年六月十一日)    三字真言:寻常心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我在《赵治勋双冠在望》一文曾说,如无意外;他当可卫冕成功。名人赛是七局决胜负的,当时他已以三比零领先。现在棋赛已经结束,不出所料,他不但卫冕成功,而且是以压倒性的大比数(四比零)击败对手加藤正夫。在名人赛之前,他已经从武官正树手中夺得“本因坊”的宝座。他是南韩人,以二个“外国人”的身分,而能在日本获得这两大名衔,他是继林海峰之后的第二人。   说起林海峰,有个“小故事”很有意思,值得一谈。一九六四年,他取得本因坊挑战者的身分,向当时的本因坊坂田挑战。那年他只有二十二岁,是个出道未久的新进棋手。   坂田的地位可就高得太多了,他是本因坊的“九连霸”(九届冠军),日本围棋界因他棋风锐利,称他为:“剃须刀坂田”。当时还未曾创办名人赛和棋圣赛,本因坊就是日本围棋的最高名衔。坂田可说是日本围棋的“至尊”。他曾对当时日本“将棋·的本因坊说:“你还有可以和你一争胜负的对手,我却一个都找不到。”言下大有“无敌才是最寂寞”的凄凉意味。   以一个廿二岁的年轻棋手,能够打败围棋至尊么?莫说别人不敢对他寄予厚望,他自己也不敢存此奢想,只盼能够不交白卷,已是心满意足,于是向师父吴清源求教,吴清源只给他说了三个字:寻常心。寻常心者即是要他把一切当作寻常,心中不存得失之念,对方是“至尊”也好,是“卒子”也好,我都如平时一般下棋,这才下得出最高水平。他领了师门心法,果然就击败了“剃须刀坂田”,初登本因坊宝座。“寻常心”颇含“禅味”,佛家语云:住心于一境,冥思妙理,是谓“禅”定。寻常心可说就是要求达到这个境界。胡荣华若能保有“寻常心”,当不至在全国象棋赛中惨败。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迷上围棋的名人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围棋古称“木野狐”,因为棋盘木制,意即它像狐狸精一样迷人。历史上著名的围棋迷可也真不少。   第一个见之正史的名人棋迷是曹操,陈寿的《三国志》曾记他和当时的名棋手王九真对局。“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是大棋迷,他看人下棋,可以把棋局搞乱,再摆出来,一子不差。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覆局”。但现在的覆局是有记录的,王粲只凭记忆覆局,记忆力可谓惊人!   晋朝士大夫尚清谈,尤嗜围棋,以王导、谢安为首的“王谢世家”就是极力提倡围棋的。淝水之战谢安是东晋的柄国大臣,捷报传来,他还在和客人下棋,不动声色。姑不论他是否“作状”,他对围棋之迷的程度,是不在曹操之下的。   宋太宗赵匡义也是一名围棋迷,曾与名棋手贾元下棋,贾不敢赢皇帝但又不想输,结果把全局都下成“各活”(在棋盘上一块地方中,两方互缠,谁都杀不死谁,称为各活或双活),其技之神,令人难以想象。此事见于宋人笔记《香港纪闻》)。围棋在宋朝有重大发展,北宋初文人徐铉所作的《围棋义》,其中术语如尖、飞、扑、顶……等等,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围棋术语,完全一样。   还有一位元首级的围棋迷是段棋瑞(民国十三年,曾担任北方政府的临时执政),日本棋院赠他“名誉五段”。一九二六年他病逝上海,江东才子杨云史挽以联云:     佛法得心通,知并世英雄,成败一般皆画饼     人间谁国手,数满盘胜负,江山无限看残棋   名将陈毅也是围棋迷,日本棋院赠他“名誉七段”。名词曲家赵朴初曾赋《清平乐》一词志贺:“乾坤黑白,尽扫寻常格。奇正相生神莫测,一着风云变色。今朝隔海同欢,别张一帜登坛。两国千秋佳话,元戎七段荣衔。”写棋亦写人也。   (一九八一年七月)    挑战中日棋圣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曹大元是继陈祖德、聂卫平之后,又一颗在中国围棋坛上出现的新星。在去年(一九八一年)十月一个月中,他参加了两个重要的棋赛,虽然一胜一败,但因对手极不寻常,故胜固可喜,败亦光荣。   第一战是迎战日本棋圣藤泽。去年十月,藤泽来中国旅游,由于他的时间有限,中国棋会只能安排两个年青棋手与他对局,用意是让新人得到学习的机会。第一个是北京的刘小光。刘是好几届名列全国棋赛前茅的人物,名气本来比曹大元更大,但他与棋圣拚杀,算度不及棋圣之准确,不过下了一百三十二手就输了。围棋若下到残局,通常要下二百多手,因此这一局可说是藤泽赢得非常漂亮的“中盘胜”。   曹大元接着在上海迎战藤泽,围棋人士听说他在北京只花一百多手就赢了刘小光,都为曹大元担心。但曹大元却并不怯场,一路与棋圣争持甚烈。棋圣可能有点轻敌,下了一着“欺着”,欺着是有破绽的着法,欺负人家看不出来,自己就可轻易取胜。但不料曹大元看了出来,马上抓着他的破绽,反夺先手。事后藤泽微笑说他是明知对方有个厉害的“手筋”(相当于“点穴”的着法),“但总觉得对方不至于有这样锐利的棋力吧”。他的轻敌也是有原因的,去年四月,曹大元在日本曾被他的弟子依田三段击败,他怎也想不到曹的棋力进步得这   样快。他的微笑既是对错误估计的自嘲,也是对曹大元的赞许。结果这局棋下了一百九十九手,棋圣终于败在曹的手下。不过这一对局是曹大元拿黑子不贴目的“受先”棋,并非平等对弈。但虽然如此,他能力挫棋圣,总是十分难得的事。   曹大元在力挫日本棋圣藤泽之后,跟着的一仗就是在新体育杯赛中挑战中国的棋圣聂卫平了。   新体育杯赛和日本的名人赛性质相似,首先要在群雄逐鹿中夺得挑战权,然后才能向上届冠军挑战。“群雄”包括哪些人呢,按大会规定,有过去两年全国围棋赛前六名,过去两届“本赛”(即新体育杯赛)前六名,还有由大会邀请的各省名手等等。这张名单可说是囊括了全国围棋的精英。因此在围棋界的心目中,新体育杯的得主,他的地位是比全国冠军更高的。附带说明一点,每年新体育杯都是在全国棋赛过后才举行的,所谓“过去两年”,其实即上年度和今年度的意思。今年全国围棋冠军也是聂卫平,但因他已经是上届新体育杯赛冠军,所以就无须参加争夺挑战杯的邀请赛了。   去年十月,第三届新体育杯赛在杭州举行,曹大元刚刚打败藤泽,就赶去参加,挟战胜日本棋圣的余威,击败群雄,获得挑战权,又和中国棋圣聂卫平作五局三胜的比赛。但毕竟姜是老的辣,一二两局,聂中盘胜,第三局最为接近,结果曹也输了四目半。聂连胜三局,卫冕成功。不过,曹大元是虽败犹荣,须知聂卫平是曾在七六年胜过藤泽的,曹与藤泽的对局是“受先”,与聂则是平手比赛,败是合理的。聂对他善于推陈出新的布局和扭杀的能力亦甚表赞许,在赛后的“对话”曾说:“今年以来我和你们这些青年新手下棋都是格外小心的。有人说你长得善眼福相,可是我知道你只要一下起棋来,可就不善哕!”第二局搏斗最烈,聂自认曾为曹的一着棋费了很大心思,其后他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方能摆脱困扰,克敌制胜。   (一九八二年六月)  让子遇险冷汗流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说到心理因素对名棋手的影响,我还可以举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实例。去年(一九八一年)十月,日本《棋道》杂志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比赛,比赛双方都是得过本因坊荣衔的棋手一个是有“人间电脑”之称的石田芳夫,一个是有“方块棋王”之称的武官正树。石田是一九七六年的本因坊,他在那年的中日围棋友谊赛曾被中国的围棋怪杰聂卫平打败,其后就走下坡了;武宫则是上一届的本因坊,在这个棋赛之前不久,刚刚被赵治勋打下马来的。   主办者《棋道》杂志是日本棋院发行的,可说是日本最具权威的围棋刊物。担任解说的人也来头不小,他就是第一个以外国人身分在日本获得本因坊和名人两大荣衔的林海峰。   别开生面之处在于,石田“授”武官三子,围棋中授子的意思等于象棋的让子,即石田让武宫先下三子。围棋让三子大约等于象棋让单马。因此这个比赛若是打个比喻的话,等于是叫杨官磷让胡荣华单马。杨当然是让不起胡,单马的,同样石田当然也让不起武官三子。但何以要举办这样的棋赛呢?原因是由于两人棋艺的特点,石田号称“人间电脑”,精于细算,破坏力强;武宫最长于围中腹,重视气势,围了一大片腹地,形状往往像个方块,因此号称“方块棋王”。这个让子赛是要让双方得以尽展所长。   但这就涉及一个心理因素了,武宫被让三子自是必胜无疑,但应该赢多少呢,林海峰认为最少三十目。等于杨官磷让胡荣华单马,胡就必须在中局获胜一样。否则若被杨缠到残局;胜亦失威。因此武官难就难在是否能胜三十目。这就形成了他的心理威胁了。何况他刚刚失掉本因坊宝座,锐气难免稍受挫折。   石田与武官之战,围棋界称为是“最强受子棋”,担任解说的林海峰,也认为这是一个精彩绝伦的名局。武官有先下子之利,战幕一启,就施展他最得意的“大模样作战”,把田石的白子逼进角隅。石田也使出看家本领在微细处穿破对方封锁。到了中局,竟被他制造出连续的劫争。一个劫争往往是有关全局胜负,何况是连续劫争?   在最紧张的时候,白棋已经侵入中腹,武官倘若稍为疏失,不但赢不了三十目,整盘棋都会输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以刚退任的本因坊身分,被人让三子还要输棋,是有可能被日本棋院取消段位的危险的。好在他见机立断,以弃子手法,牺牲局部利益,保持大局优势,解消石田的劫争,这才渡过难关。   比赛时武宫全神贯注,还不怎样,赛后他检讨全局,说到中腹之战的惊险处,真是应了一句俗话:过后方始知惊,冷汗不禁涔涔而下了。   这一局的结果是,武宫胜二十九日。和三十目虽然尚差一目,但所差极微,也总算交待得过去了。   说起心理因素的影响,象棋史上也有个很出名的例子。三十年代末期,七省棋王周德裕和董文渊在香港进行的十局金牌赛。论名气周德裕远在当时的董文渊之上,论棋力他也决不在董文渊之下(董在事后写的文章也承认艺不如周),但结果却是董胜六和一,不必赛完十局已获金牌了。周何以如此不济,据名棋手黎子健说,董在第一局开赛时就在掌心写了“誓杀周德裕”五字,气得周乱了章法,首局一输,就连输了。后来周与董作私人博彩则是周胜(原定十局,周胜二和一后,第四局因棋例争执,不欢而散)。从这也可见到周在金牌赛中之输是心理因素大于棋力因素了。得失心重,往往是致败之原,说到这里,我不能不佩服吴清源。   (一九八二年三月) 新老沉浮各不同——围棋世界三事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曾炳辉劫杀沈君山   读友请莫吃惊,本文的“劫杀”只是围棋的一个术语。围棋在互相可以“提吃”一子的情况下,甲方提子后,按照棋例,乙方不可以马上吃回,必须再等一着。为了争吃此子,就要向对方的要害攻击,令对方不能不应。这种情况称为“打劫’,用打劫的手段吃了对方一片,称为“劫杀”。“劫”的胜负往往有关全局,因而争持甚烈。   沈君山是知名度很高的留美学人,喜爱围棋,而且下得很好,有“美国名誉本因坊”的名衔,台湾的围棋杂志称他为“名流中的高手”。上届奥运会开会期间,他曾向中共代表团团长挑战围棋,成为报纸的“花边新闻”。从那段新闻看来,他是颇有点“狂士”气味的。   曾炳辉则是去年才在香港棋坛崭露头角的围棋新星,在第三届世界业余围棋大赛的香港区选拔赛中荣获冠军,台湾的围棋杂志称他为“香港强人”。去年(一九八一年)八月,沈君山来港,到香港围棋社访问,与曾炳辉相遇,于是展开了“名流对强人”之战。对局纪录在台湾的《围棋天地》(去年十一月号)和香港围棋社最近出版的专刊上都有刊载,可说是去年度引起港台两地棋坛注目的一局棋。   这局棋也的确下得很精彩,沈君山以攻杀见长,下得有气魄;曾炳辉则以棋风稳健,思路缜密见长。沈在中局时因疏于防御,右边地盘被曾打入,争劫失败,被吃丁一大片。但他换得两先手之利,仍然对曾的腹地着着进逼,曾的一片棋与基地失去联络,也有被歼之势,但他的算度的确精密,看来似是无法做活,最后却仍然成“劫”。沈的“劫材”不够,又被劫杀了,曾遂以中局胜。   围棋近年在香港已日益流行,去年还有一事足记的是出现了一个小神童陈可名,年纪不过八岁,曾有过战胜资深老棋于陆大元一局的纪录。   (一九八二年四月) 林海峰功亏一篑   “东山再起倍艰难!”想不到这句话在林海峰身上又应验了。今年他获得棋圣赛挑战者的身分,向藤泽挑战,按规定比赛七局,前五局林海峰三胜二负,只要再胜一回,便大功告成。谁都以为棋圣荣衔已是他的囊中之物,谁知功亏一篑,最后两局竟然全都输了,而且输得甚为冤枉!   第六局他持白子,白子是后下的一方,本是较吃亏的,他却开局便占优势,一路领先,在这样形势下,只要下稳健的“宫子”,便可底定大局。不料他看差一步,被藤泽在腹地成“劫”一子错,满盘落索,必胜之局竟然输了。第七局,林海峰持黑子,有先行之利,但不知是否受了前一局应胜反败的心理影响,似乎有点患得患失,在紧要关头,又走了一个软着,被藤泽反胜,终于又输了。蓬莱宫阙路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能不令人为之扼腕长叹!至此,藤泽卫冕成功,成为了棋圣赛的六连霸。   林海峰和藤泽,说起来倒是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渊源,论辈份,藤泽和林海峰的师父吴清源同辈,可说是林的师叔。林海峰在关西棋院学艺时,每周把对局寄给在东京的吴清源批阅,情形类似“函授”,师徒之间的对局不多。给林海峰下“指导棋”下得最多的是藤泽,据说两人曾对弈三百局以上,林海峰因此而打下棋艺的坚实基础。藤泽一生嗜酒,有个时期颇为潦倒,他最潦倒时正是林海峰光芒最盛的时候,身兼名人及本因坊(当时还没有棋圣赛)。有一次在名人赛中,林海峰输给藤泽,有人说那次是林有意让藤泽“翻身”,以报他的三百局指导之恩的。因此这次棋圣赛也有人猜测,说不定藤泽也会给林海峰一个翻身的机会。其实上场无父子,那两次棋赛胜负的里因,恐怕都是别人揣测之辞。棋圣一年的收入不少于六千万日元,藤泽怎肯轻易放弃。   (一九八二年六月) 海峡两边的新星   今年三月,世界业余围棋选手锦标赛(第四届)在日本举行,参加的国家及地区共三十二个,中国选手曹大元获得冠军。香港也有代表参加,他是在港大毕业的、曾多次获得香港围棋冠军的林国彰,在这个锦标赛中获得第十三名的名次,三十二名中的第十三名,成绩也算得是中上的了。   其余棋手的水平和专家棋士的水平是有颇大距离的,业余六、七段往往不是专业二、三段的对手。日本下围棋的人很多,能够入段的业余棋手也很多。但一般而言,日本围棋水不见怎样凸出。因此赛前一般人都看好曹大元,而曹大元也果然以大热门的姿态胜出了。   曹大元在日期间,还有一段“小插曲”。日本棋院本来打算安排一次新秀赛,由他和台湾青年围棋手王立诚对弈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流产。但虽然流产,却十分引入注目。   因为一个是大陆围棋新星,一个是台湾围棋新星,海峡两边的围棋新星碰头,这份“戏码”的精采,相信是绝对不逊于世界业余围棋冠军争夺战的。   王立诚是目前围棋界公认为林海峰的“接棒人”,他是一九七一年赴日,拜在加纳嘉德九段门下,并即入日本棋院为院生的,那年他十三岁,今年则是廿四岁了。七六年,他在棋院晋段赛的大手合中,曾创下三十三连胜纪录,从三段晋升四段,震惊日本棋坛。现在已是六段。林诲峰也对他赞扬备至,认为他目前虽然只是六段,但已有九段实力。曹王比赛流产,台北报纸颇有议论,认为是应该让他们比赛的。桥牌和网球的国际性比赛,海峡两边的选手都可以参加,棋手因何不能对弈?假如比赛能够举行,我个人的看法,还是王立诚胜面较大。但不论谁胜谁负,都是中国人的光荣。   (一九八二年六月)    围棋世界两新星 [日期:2006-1-13] 来源:私家侦探 作者:梁羽生 [字体:大 中 小]   八月份一开始就是富士通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决赛的日子,决赛两方是中国的常昊和韩国的李昌镐,他们都是围棋世界里光彩夺目的新星。 名师出高徒   常吴的师父是聂卫平,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曾经如旋风般横扫日本棋坛,当时(一九七六)我有纪事诗云:“大地苍茫为相手,高飞终越少微星。“相手”在日语中为对象、对手之意,由于聂卫平是在黑龙江一个农场长大的,有人觉得他有这样高的棋艺难以理解,故(读卖新闻)说他是以大地为“相手”,认为他是“天赋的棋才”。至于少微星则是象征士大夫的星座,喻位尊有才之士,可比作拥有名人、本因坊一类荣衔的棋手,聂卫平曾打败日本的现任本因坊石田和前任名人藤泽。   谁也没有想到围棋天地的少微星转动得那样迅速,不过十多年光景,就从日本的天空,掠过中国的天空,只稍作停留,就转到韩国的天空去了。聂卫平超越了日本的少微星,但第一次碰到韩国的棋手就栽了筋斗。那是一九八九年的事情,也在第一届的应氏杯决赛中,输给了韩国的曹薰铉。自此聂卫平步入低谷,在国内的战事也连连失利,马晓春逐一摘下他的“桂冠”(各种头衔),最后将他变成了“无冠王”。棋坛从“聂马时代”转变为“一马当先”。   马晓春也曾得过两次世界冠军(一九九五年),但仍然抵挡不住韩国的顶尖高手。聂卫平输给曹薰铉,他则是输给曹薰铉的弟子。曹的弟子正是李昌镐。   李昌镐生于一九七五年,十六岁就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国际棋赛的种类有应氏杯、富士通杯、东洋证券杯、三星杯等等 。国际棋赛的冠军都可称世界冠军)。现在他是获得围棋冠军数最多的人,棋界公认他是天下第一高手。马晓春碰上他几乎逢战必败,人称李昌镐是马的克星。拿多少次世界冠军不算什么,妙的是他对师父也毫不留情,曹薰铉每次输给他只能苦笑说:“这是昌镐送给我的最佳谢师礼。”   常昊生于七六年,比李昌镐只小一岁。他十九岁获得全目冠军,对别人来说是少年得志,相对昌镐而言,则是迟了好几年了。世界冠军还没有他的份儿,不过他在中日棋赛中的表现却是非常出色,接连两届,他都是过羊斩将,获五连胜,比之师父当年不遑多让。最后一届(九六年)的擂台赛也就在他打败了日方的主将大竹之后宣告结束了。大竹对他说:“你应该找个机会碰碰李昌镐。” 终生对手 终生朋友   机会很快来到,去年的天元赛,常昊以三比一击败马晓春,取得和韩国天元李昌镐比赛的资格。比赛结果,常昊虽以一比二落败,但两人都表达了愿意成为终生对手,也成为终生朋友的愿望。   今年常昊能够打入富士通杯的决赛,果然又再次成为对手。本文见报之时,结果料已公布,胜负无关紧要,佳话则必永传。(二之一,写于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     敲枰谈艺斗心兵,漫说前贤畏后生。     双号齐吹谁的响,宫商调协谱新声。   八月一日,富士通杯围棋赛最后一仗存东京举行,中国常吴对韩国李昌镐。常吴今年廿二岁,李吕镐廿三岁,世界冠军争夺者双方都是如此年轻,实在罕见。更妙的是他们的名字昌镐和常昊,发音(尤其在日语中的发音)十分相似。“镐”“吴”同音“号”(即号角的号)。因此在去年中韩天元战常昊第一次碰上李昌镐时,就有记者以“双号齐吹谁的响?”为题,预测胜负。今次的富土通杯赛,也还有人重提这个“双号齐吹”的问题。 双号齐吹   这次的“双号齐吹”,还是李昌镐那把号吹得较响,但情况却有点特别,那就是在吹奏这一乐曲的过程中,实在是常昊号声响亮的时间较长,只不过到了最后,才被李昌镐的号声压了下去。具体的说说战况吧。常昊持黑子,以先手之利,精心布局,重视大局的均衡感。中局李发动攻击,常小心应付下脱出危机,开始领先。可惜到官子阶段(残局),他连接几次微小的错误,终于给“官子天下第一”的李昌镐取得最后胜利。有评论家指出,下到第二二一手时(即已是在“终结篇”的阶段了),只要他下得对头,是还可以小胜半目的,你说可不可惜。   这局棋的另一个特点是,双方的棋风甚为相似,“大局感”常不逊于李,中盘攻守各有所长,官子则明显李优。这一局棋颇似同门较技,除了金戈铁马之声,亦有宫商协调之感。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圆满境界。围棋是中国文化,当然我们最好能处于领先地位,但即使暂时落后于他国,从宏观角度看,那也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谁能打败李昌镐   “谁能打败李昌镐?”如今已成为围棋界最关心的问题。依我看还是以常吴的希望较大,依据是两次比赛的成绩。去年的中韩天元赛,常吴虽以一比二落败,但在第一局(他中盘负那局)他亦曾有过强大攻势,令得李昌镐险遭不测。今次错过胜机,更毋须说了。去年国际围棋赛重要的一役是李昌镐和小林觉的三星杯世界冠军战,此战李昌镐以三比零胜,打得日方小林觉无还手之力,可作参考。   中国近年新人辈出,人所熟知的是“七小龙”,即常昊加上邵炜刚、王磊、周鹤洋、刘菁、罗洗河和丁伟。“七小龙”平均年龄廿二岁,在中国目前的围棋等级分排名榜上,常昊第一,马晓春第二,邵炜刚、王磊、周鹤洋、罗洗河依次是四、五、六、七,丁伟(十四)、刘菁(十六)也不弱,聂卫平则已跌至第十。今年四月常昊、王磊等“七小龙”组成的青队和马晓春、聂卫平、刘小光等七名老九段组成的蓝队比赛,结果是青队以九比五大比数胜出。“七小龙”除丁伟外都是聂马二人的弟子。“青”“蓝”队的命名当是取义于韩愈《师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新闻界称为“报恩赛”。“七小龙”都是有希望打败李昌镐的。(二之二,写于一九九八年八月八日)